国际品牌的证券配资 在广东农村开24小时书店,他说想打造连接城乡的“书纽”

发布日期:2024-10-10 22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国际品牌的证券配资 在广东农村开24小时书店,他说想打造连接城乡的“书纽”

贤,古人解释为“多才”“有善行也”。我们注意到,在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中,有越来越多的新乡贤投身其中,发挥才干、常为善举,带动村民群众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“村里事”变成“我的事”,从“要我干”变成“我要干”,推动岭南乡村传扬文明新风气、焕发文明新气象。

即日起,南方都市报、N视频推出“岭南乡村筑梦人之文明新乡贤”专题报道,讲述在广东“五大行动”中新乡贤在广东农村持续发挥光与热的故事。

绿底黄字,一扇卷闸门,走进广州市花都区小㘵村,远远地便瞧见“24小时书店”的牌匾。

几十平方米的一楼被三排书架“塞”满,童话书、历史书、文学书……应有尽有,进门处还有小朋友喜欢的冷饮柜;二楼则被划分成三个区域——课堂室、自习室与书画室。上下两层,300平方米,构成了这家书店的全部。

2017年,江永强创办了“24小时书店”。不仅打通阅读“最后100米”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,同时也为很多村民小孩提供了放学后的免费“托管地”。

“刚开始受到很多村民质疑,他们认为书店应该开在繁华的市区里,回村里开书店有什么用?况且实体店也不好做……”此前,村里从未有过书店,甚至有老人评价说这应该是小㘵村一千年历史上的首家。

直到发现自家孩子在书店里能够高效完成作业,放假也不总到田里、河里去“野”,家长们越发认可这个书香味浓郁的小空间。村里还因此流传着一句口头禅:“到书店去吧!”

书店不在景区,读者里面村民占了大多数。这家小小的书店成了乡亲们联络感情的纽带,江永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新乡贤”。

“城市里文化设施比较齐全,再开一个书店不过是锦上添花。在村里开就是创新了,是‘雪中送炭’,也是真正助力乡村振兴。”江永强说。

自小有“书店梦”,爱写作“胜于吃喝”

江永强是小㘵村长大的“80后”,也是扎根广袤乡土的“新农人”。从小他就是花都新华书店的常客,常常骑着自行车一两个小时去书店读书看报,创办书店的想法在他的心里“埋下种子”。

“读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去书店帮忙,对书店的管理和运营都很熟悉。当时心里想着,如果有一天能在家门口开一间书店就好了!”

毕业后,江永强在媒体和文化类企业工作过,长期与文字打交道。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出版社和出版渠道商,积累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资源。

起初,24小时书店的管理难点在于不打烊。雇人值班,成本太高,于是江永强便尝试着依靠志愿者值班、读者值班、“机器人”(视频监控)值班……

“村里民风淳朴,也不需要请保安,管理起来比较简单,所以就坚持下来了。”

依托书店,线上社群运营得越发有声色,书店也开始承接各类文化活动,包括广州图书馆等企事业单位的公益文化项目等。

“店里经常举办沙龙、兴趣班,读者有大人有小孩,人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人,挤得满满当当。甚至有其他省份的读者慕名而来,为此,我们还提供背包客服务,旅客可以线上预约免费住宿。”

江永强告诉南都记者,书店的定位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,也作为一个平台链接更多资源引进到小㘵村。

“独占园”,法语是“Monopole”,顾名思义,就是只有一个酒庄或者酿酒商所独有的单一葡萄园。独占园可以是一小块葡萄园,也可能是一个法定产区,只要它为一个酒庄所独有。

2月29日清晨,侍卫和工作人员没有见到平时准时起床的斯大林。大家虽然感到奇怪,但是出于害怕,没有一人敢贸然进屋察看。就在几个小时之前,侍卫长还叮嘱他们,不要打扰斯大林同志,他要多睡一会。

接踵而至的活动需要大量人手,为此,他组织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,从2021年至今,前后招募过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。除了协助举办书店的活动,志愿者在江永强的带领下还参与了小㘵村的共建共治,包括环境整治、绿美乡村建设、日常秩序维持等。

江永强也因此得到广泛认可,曾经获“2022年度广州市十大书香家庭”“第一届广州职工‘悦读圆梦’公益代言人”“2023年广东百名新农人”“花都区全民阅读推广先进个人”“全城共读半小时”活动优秀组织奖等。

探索“文化+农业”模式,打造连接城乡的“书纽”

除了书店本身,江永强还复垦了周边镇村的撂荒地,巅峰时期超过100亩,创新探索“文化+农业”的复合经营模式,组织城市家庭来到田间开展读书会,体验农耕文化,助力农户销售农产品,将书店打造成连接城乡的“书纽”。自此,“耕读传家远,诗书济世长”的诗文照进了现实。

“49元可以让孩子体验插秧等农事活动;200元可以租一小块地一年,消费者自己打理,成果也归消费者所有,目前有40户家庭参与。我们想把书店打造成一个连接城乡的枢纽。”

谈及书店的盈利情况,江永强坦言,乡村书店零售营业额普遍不高,收入主要依靠线上销售、单位采购、研学服务、文创产品、收费会员制以及结合农场推出配套农产品等方式。

此外,江永强看好农村阅读市场前景。“花都有188个行政村,广州农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,也舍得为精神需求消费。只要能挖掘到他们的消费需求,并精准对接,经营效益还是可以的。”

“不同于城市里的书店,我们的商业模式是走出去,走进学校、企事业单位,增加潜在会员客户。”

江永强建立线上社群,交由专人运营,在群上荐书,由教辅材料做起。由于书店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,书店在家长群体中的信任度不断提升。他发现,广州农村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,“希望小孩多读书”,但多数家长书籍筛选甄别能力较弱,于是,他和团队成员开始为家长推荐课外读物。

想让“24小时书店”遍布广东乡村

从一开始创办“24小时书店”,江永强便做好打“持久战”的准备,对大小业务都做好了规划。

“目前小㘵村的书店已经实现了‘1.0版本’,周边村庄也建起了四五家爱心书屋,经营尚可盈利,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。我们正在提炼经验做宣传,希望在更多乡村复制落地‘24小时书店’及其分店的运营模式。”

江永强笑称,希望在10到20年内,实现广州周边村落开设24家“24小时书店”,然后到粤东粤西粤北的乡村再开10家。

“没指望靠实体书店赚多少钱,主要是希望这个书店能带来更有意义的社会价值,未来能有更多资源倾斜到乡村里去。”

江永强深知,乡村要振兴,关键在人才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能够让更多青年人返乡扎根,成为“新农人”“新乡贤”,助力乡村产业振兴、文明建设、环境治理。

“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,读到中学都经常干农活,可以说是在农村长大的。我们这一批‘80后’,一路看着乡村的变化,也出去工作见识过外面的世界,深知村里缺什么。说到底,最关键还是缺人,愿意回到村里投入时间、资金去创业的人。情怀就是你愿不愿意回去,为村里做点实事嘛。”

江永强告诉南都记者,他们这批返乡青年有人扎根做书店,也有人在办农场,做各种项目。他们呼吁带动更多青年人,尤其是大学生,去发现“广阔农村大有可为”,去不同的岗位发挥各自的才华。“乡村需要新乡贤,‘百千万工程’的实质是城乡协调发展。有人愿意去‘CBD’,而我们选择回农村。”

总策划:戎明昌 刘江涛

策划:王卫国

统筹:李陵玻 陈杰生

执行统筹:南都记者 吴璇

采写:南都记者 张婷

设计:沈淑婷 蔡沐晗

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国际品牌的证券配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