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配资平台 古人的表字为什么很多都叫“子某”?与来自商朝的这一称呼有关

发布日期:2025-01-17 09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78

成都配资平台 古人的表字为什么很多都叫“子某”?与来自商朝的这一称呼有关

(本文为林屋公子《周朝八百年》系列020)成都配资平台

上一讲我们提到商朝的“外服”,提到商朝存在侯、甸、男、卫、犬、牧等外服职官,这一讲继续说商朝的“内服”。在《尚书·酒诰》里,商朝内服包括“百僚、庶尹、惟亚、惟服、宗工,越百姓、里居”,这些职务在甲骨文中基本都能得到印证。

首先说“百僚”。甲骨文有“寮”无“僚”,“寮”从表示宫室的“宀”与表示燃火的“尞”,也就是房屋,引申为官署,在甲骨文中有“韦师寮”。所以“百僚(寮)”就是指众多官署,今天同事还叫“同僚”即出自此义。“寮”的长官就是“尹”,甲骨文从“又”持“丨”,表示手持权杖,引申为长官,比如有名的“伊尹”。“尹”一职在周代以至后世都常用,比如周代楚国首相为令尹,“尹”加“口”为“君”,又有发号之意,与“尹”常互用。

接下来是比较复杂的“亚”。“亞(亚)”字像商代墓室的平面图,赵林先生指出,“亚”的世界观为“中国”概念的前身。从甲骨文的“亞”(无四角横线)字来看,不正是有东南西北中五部分吗?“亚”也有表示第二的意思,比如甲骨文有“亚祖”,今天“亚军”也出自此义,《酒诰》的“亚”表示的是寮的次官,与后文提到具体内服职事的“亚”有一定区别。除此之外,“亚”还有连襟的意思。也有作族名、人名用,比如那个很有名的“亚丑钺”。

净营收为15.377亿元(约合2.191亿美元),而2023年同期为16.643亿元。

然而,在巨大的争议之中,Aduhelm的商业化寸步难行,在仅仅取得480万美元(2023年)的销售额后就被卫材和渤健双双放弃了。

展开剩余81%

然后是“服”,大概是具体指挥内服职事的官员,在“尹”“亚”之下。之后的宗工、百姓应该是服役的各族族长。其中甲骨文有“宗工”“多工”,“工”本义为某种工具,这里指服事工商业的家族;又有“多生”,“生”本义为出生,这里指一种亲属关系类型,与周代的“姓”尚有一定区别。“里居”当为“里君”之误,“里”本义为土田,引申为聚居之地,但商代尚无后世纯地域性组织的乡里,故“里君”应该是家族长兼任的地域长官。

商王就是通过百僚的庶尹、惟亚、惟服等官员,来支配宗工、多生、里君服役,而宗工、多生、里君等家族长又以整族为单位,为商王从事具体的内服职事。相对于外服,可以发现内服已经有了相对简单分工的政府雏形,这是由于商王对内服的控制比外服更强,故在商王国内能初步形成集权政体。而此时百僚的庶尹、惟亚、惟服等“中央”官员,也没有脱离其所在的族群,整个族群也同样要为商王服役某项职事。

那么,内服具体的职事是什么呢?《酒诰》没有记录,相关研究也比较少,只有卢中阳先生在《商周指定服役制度研究》中对这方面有探索。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:

首先是“亚”服,甲骨文中出现“多亚”和多种具体的“亚某”,如“亚乞”“亚雀”等。这个“亚”区分于表示次官的“亚”,而是一种军职。在《尚书·牧誓》中,周武王号令的有“亚旅”一官,西周青铜器“晋侯苏钟”也有“亚旅”,可见“亚”直到西周还保留了下来。卜辞中有“多田、亚、任”连用,可见内服与外服有一起从事某项职事,还有“卫、射、亚”连用的记录,这里的“射”也是内服。

“射”在甲骨文从“弓”从“矢”,本义就是射箭,甲骨文有“射麋”“射鹿”的记载;又有“射”服,“多射”和多种具体的“射”,如“射允”“射倗”等。“射”服也是一种军职,可能主要负责射箭或者造箭,也可能还主持“射礼”。除了“亚”“射”之外,“戍”也是从事军事活动的内服之一,有“戍何”“戍辟”等,还形成了一定的军事编制“右戍”“中戍”“左戍”。甲骨文“戍”从“人”持戈,引申为戍守边境。

接下来有“马”服,甲骨文有“多马”,本来的职事的养马,比如秦人始祖非子就曾为周孝王养马。非子不仅仅是周天子的“弼马温”,而是以全族担任周王的“马服”。因为马多被用于军事,所以“马服”也常常参与战争。还有“工”服,甲骨文有“百工”,主要从事手工活动,也没有脱离农业生产,与《酒诰》的“宗工”族有一定差异。最后是“宁”服,甲骨文“宁”像贮藏的器具,“宁”服主要职事应该就是贮藏。

以上亚、射、戍、马、(百)工、宁即商王朝的内服职官。前文我们提到,商王对内服的从属关系比外服更重,因为他们本身就大多出自商王。他们往往被称为“子某”,合称“多子”,参与对商先公先王的祭祀。

为什么要被称为“子”呢?从甲骨文的“子”来看,与今天稍有不同的是上半部是“口”。这是一个人的侧面形象,“口”就是头,下面是双手、一脚和身体。本义就是儿子的“子”,有时也包括“女”,用法和今天差异不大。而且当时也没区分儿子、侄子,通通以“子”称之。相应的是“父”也不区分伯父、亲父、叔父,而只按排行划分为“大父”“中父”“父”。这表示商代中期时直系与旁系的区别还不严格,诸子有相对平等的继承权。

当然,这个“子”还只是出于亲属关系的子,必须要成为法律上的“子”,才能在社会被承认。所以有个叫“子子”的法律程序,相当于今天的身份证,从此以后他就可以被称“子”。不但商王的诸子可以称“子”,内服职官的“子”也可以称“子”。所以这个“子”实际上就成了商人的标志。读到这里,您一定想到了商人的“子姓”,没错,商人的“子姓”就周人从“子某”这个称呼来命名的,但本身并不是商人的“姓”,商人当时还没有“姓”的概念。

“子”延伸的含义还不止“子姓”,后世的表字的“字”多称“子某”,比如“石家庄赵子龙”,也与“子”表示的法律人格有关。商代的“子某”也可以称“某子”,所以周代的卿大夫也多称“某子”,比如赵简子、智襄子;春秋战国诸子也多称“某子”,比如老子、孔子。这都来源于“子”这一尊贵的含义,不过“子”也因“儿子”的本义又产生贬义,比如《春秋经》对楚、吴、越称楚子、吴子、越子,后世骂人称“小子”,都是这个含义。

至此,我们可以发现,内服有“子”,外服有“侯”“男”,还有无服的“伯”。那么是否有“公”呢?确实有,不过“公”不是生人尊号,而多指旁系先祖,比如卜辞说“勺岁于多公”,与先王进行区别。那么所谓的“公侯伯子男”,在商代都有一定原型,但与周代的“五等爵”差别还很大。至于“公侯伯子男”是如何发展为五等爵的?我们后文会详细说明。

林屋公子,文史作家成都配资平台,主攻先秦秦汉史。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,悟空问答签约作者,澎湃历史专栏作者,网易历史专栏作者,百度ta说合作作者,全历史合作作者,出版有《先秦古国志》《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》《山海经全画集》实体书三种,作品散见于《国家人文历史》《北京晚报》《醒狮国学》《百家讲坛》《威海晚报》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。感谢阅读,欢迎关注!

发布于:天津市